栏目导航
最近更新
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首页>>公共服务>>小学教育>>文章内容
新华实验小学
发布时间:2024-03-01   点击:   来源:原创   作者:杨慎炎

  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简介

  一、乡村文脉与学校发展

  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创建于1947年,原名树基小学。2001年由新华村委(常恒集团)投资1500万元异地兴建,2002年独立建制。1954年以来,与共和国同龄同步成长的以革命政治理想命名的小江村,在战斗英雄村支书王富顺的带领下,从不足100亩的江滩小渔村发展为国家级农村现代化试点村、全国十佳小康村。从原址的一片滩涂,到现如今窗明几净的教学楼,七十余载的辉煌成就,突出学校的地方性。学校以儿童自然科学院为特色,确立了以“办一所真正扎根乡土、走进自然、儿童喜欢的现代化农村小学”的办学理念。遵循“树基”校训,以“务本”为校风,以“爱生”为教风,以“博采”为学风。在乡村振兴的契机下,新华村有了新的机遇。学校与村委一起打造村校共融,进行实践区域扩建。新小师生在不断探索,以优秀的文化为有力载体,整体设计校园环境,打造系列特色场馆和实践基地。以丰富的校园景观和活动基地,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丰富的物型场域。

  通过多年努力,学校先后获评“国际生态学校”“江苏省绿色学校” “江苏省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”“江苏省书法特色学校” “常州市文明单位” “常州市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学校” “新北区中小学素质教育综合评估二等奖”“新北区小学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优秀奖” “新北区中小学素质教育综合评估争先进位奖”等荣誉。

  二、愿景规划与育人路径

  (一)破解“乡村振兴”背景下小规模学校发展的问题。

 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带来难得的机遇,儿童自然科学院建设,在“尊重、自主、包容、正义、绿色”的农村教育现代化理念下,将小规模学校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整体规划,推动乡村与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同步振兴。在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,需要借助品格提升工程项目的研究,让每个新华学子在实践体悟中养成新华品格的特质,助力其健康主动的成长。

  (二)破解“常有优学”理念下学校育人路径模糊的问题。

  常州532战略发展指出:打造“常有优学”名片,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。培育“大地的孩子”,通过草木的滋味,稻子独有的气息,劳动与快乐,贯穿在孩子的生命中;就是要通过沉浸式的体验,让体验者在自然生态环境里与花草树木同呼吸,在脑力与体力劳动中接受教育幸福成长;培养包容、勤恳、向上等个人素养的同时,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,走向美好人生,为个人在常州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。

  (三)破解“双减”背景下学校文化传承的问题。

  2021年中央的“双减”决策部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举措,生命不止一种精彩,让孩子成为孩子已逐渐成为很多有识之士的共识。1947年建校以来,学校秉承“幸福童年教育”理念,幸福童年教育旨在恢复、激发和培育学生的归属感,包括对大自然的认同和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。同样,教育也要有根。教育的根应该根植于民族的命脉、传统的血液和文化的乳汁。让同样生活在常州这片蓝天下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群体, 能够充分感受到常州教育的温度,享受到新华村的温暖,从而产生归属感。同时也把内心的温度用坚实有力的行动传递出去,更健康快乐地成长!

  三、特色场域与整体思考

  (一)儿童自然科学院物型环境资源

  抓住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契机,以学校为圆心,辐射出有新华特色的德育基地,从而时时处处都对孩子们进行浸润式熏陶,使每一位新福娃在这样的物型环境中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,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品格。 儿童自然科学院主要围绕六大场域进行整体打造。

  一田一园:匠人学院,以稻田为中心,整体打造田野课程,打破室内受教单一模式,学校内部循环向外部联动的教育改革,从发现到结果思维呈现,在自然中探寻书本知识,开展劳作体验。乡音园,以新华村文化为主题场域,将乡土情怀与村集文化有机融合,将新华村的由来、辉煌的过去、砥砺前行的当下、党建文化成果和未来的畅想,引导学生在场景中感知新华人艰苦奋斗、砥砺前行、敢为人先的品德,培养学生勤恳的品格。

  一馆一广场:自然博物馆:以新华公园为基地,以水色、火色、春色打造“三色”课程,在沉浸式活动中开展德育体验、才智体验、体魄体验,以自然、探索、体验为理念打造自由、乐学、成长的空间。渔歌广场,改造16张水泥乒乓台及活动区,通过草坪课堂、少先队景墙展示渡江战役故事、江边特色文化,培养学生感恩、包容的品格。

  一“海”一作坊:花海美术馆,是幸福教育活动表演区。春的烂漫,包容互惠。学生在田野上放飞自我,在自然中协同生长,培养学生由外到内健康的品质。园丁作坊由树林、果园构成 ,是幸福教育活动展示区和探索区。开展花树林课程,春天,绿树成荫;夏天,枝繁叶茂;秋天,落叶飘零;冬天,落叶归根。学生们再广袤的土地上奔跑、嬉戏、成长,培育了学生奔放、向上的品格。

  (二)校外“全方位资源圈” 建设

  新华小学紧临长江,历年来与新华村的合作也日趋紧密。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,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,把地区适合学生活动的,具有历史、文化等教育意义的活动场馆搜集整理出来,绘制出一张场馆地图,并制定一张各年级、每学期、各场馆的活动安排表,包含“活动地点”“活动时间”“活动目标” “活动内容”“组织人员”“评价方式”等内容。借助新华农民公园、江心洲文化基地、长江打保护展示馆、新华村文化中心等多个校外岗位体验实践基地,精心设计各年级体验内容,组织学 生前往参观、学习、实践,促进新福娃自我感知,自我体验,自我成长。

  四、聚焦双减与课程探索

  (一)“幸福田园”课程——价值体认

  在幸福文化背景下,学校以序列化、体系化构建“幸福田园”课程,共分为三个部分:一是田园树基课程。打通课程与生活的联系,与社会互动,与自然融通,创造性地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,形成具有新华实验小学特色的幸福课程。二是田园拓展课程。关注自主发展的校本类课程,主要包括校本必修课程、校本选修课程、乡村少年宫课程,倡导过程体验的研究类课程。三是“养根德育”课程,包括“儿童自然科学院”课程、“劳动教育”课程,学生在实践、探究、发现等多样态的课程活动中开阔眼界、增长智慧、展望未来,生动的学习实践。

  1.乡野之趣课程:

  以稻田、菜地和村文化探索区为主要场域,在儿童自然科学院的研究基础上,将进一步以劳动和村俗文化体验为内容,补充包括种植、养殖、现代农业、村文化探索等课程内容,我们的建设目标是将以科学院为实践场,从劳动教育、村民史、非遗传承等角度细化和梳理课程群,并与“大地的孩子品格”要素形成培育目标和培养方式对应关系,完善学院个性化评价体系,从而提升学生勤勉、真诚的品格。

  2.自然之情课程:

  在“双减”背景下,探索深度学习中的“共生效应”,以协同合作作为生根课堂的精神内核,对社团的重新架构。调查数据显示,98%的学生参与我校课后服务,在提升课后服务品质的思考中,我校首先以课程作业作业为起点,找准问题突破口,从作业布置、难度、内容、结构等方面就作业中的真问题进行了梳理与分析,进行主题式探究课程的作业设计,小组合作、长时研究的作业形式,也让学生在人际交往、意志品格方面得到发展。以新华公园和渔文化为载体,以社团为提升,学校通过河海大学物联网学院、区九三学社、新北区妇联等社会资源,开设自然科学社团、五色土社团、素质提升社团、特殊学生的七彩阳光社团、结合新华地域文化的楹联社团、渔文化研究社等,在丰富的社团体验中提升包容、宽厚的品格。

  3.花树林之谜课程:

  以花海美术馆和园丁作坊为基地,通过研究性学习,以高质量实施的突破口,把丰富的教育元素融合其中。通过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的学习方式,成为大地品格的最佳培育场之一。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,研究是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,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指向、思维方式才是最重要的。(五色果研究:调查、含糖量、资料查阅、诗词文化),通过学生自主探索、合作学习、自主建构等方式,提升学生乐观、向上的品格。

  (二)生根课堂——有向发展

  “生根”课堂,以自然生根、有向生根、交互生根、悦纳生根为内涵,鼓励提倡“深耕学习”,纵向深入横向拓宽、长时思考长线钻研。学情分析到位,开放合理、互动有效,重心下移、促进自主学习,细节提升课堂品质,成功体验丰富。

  1.开展教材专业化解读,提倡“教备一致”。提升教师教材专业化解读能力,提高课堂教学质量。每位青年教师从高观点、思想方法、编排体系的视角下的进行一次教材解读分析,真正读懂教材“想什么”“是什么”“为什么”,在专业化解读的基础上开展课堂教学。

  2.聚集大问题设计,提倡“交往互动”。

  在教材专业化解读的基础上,制定分层教学目标,可测评,有发展性。开展学习任务分层分类,为不同质性的孩子提供更适切的学习方式。问题面向全体学生,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进入学习状态。问题基于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,又能促进学生进行多角度、多层次的独立思考。梳理教学中的综合化的问题,借助综合化的问题进行大板块的教学,在板块活动中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学习时空,每节课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孩子是处于主动学习状态。提倡根据相应的学习内容,进行个人或小组合作学习,学习的方式也应与学习内容相匹配,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不同学习方式(自主探究、小组合作、动手操作)带来的成功感。

  3.开发特色课程资源,提倡“校本化实施”。儿童自然科学院实践基地为课程校本化实施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,通过教学目标具体化,与社会互动,与自然融通。通过教学内容多元化,整合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现实生活,加以勾联进行二度开发,由此及彼,发散思维,生发出与之相关联的内容。通过学习情景真实化,提倡真实场景下的教学设计,在真实的问题现象中引发合作需求,通过学习过程中的体会、遇到的问题等合作交流,展开对新知的学习,让深度学习指向学习的本质,致力于素养的提升。

  4.关注“后20%学生”,提倡“抬高底盘”。关注“双减”背景下学生学习力的提升,通过“常规积累”、倾听表达、探究合作、阅读习惯培养、自主整理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力。加强作业改革,通过调研、沙龙、教研活动等方式,形成《新华实验小学作业改革方案》,加强作业弹性化设计,优化作业质量。

关闭窗口
打印文档
附件: